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五代十国往事 第903章 君臣斗

郭无为集团在北汉如日中天,张昭敏孤掌难鸣,所以最终还是毫无悬念地拥立了刘继元。不久之后,不畏强权的张昭敏不出意外地被郭无为杀害。

刘继元即位后,继续沿用刘承钧的“天会”年号,遣使如辽告哀、告即位,且乞兵救援。

听说北汉发生血腥政变后,赵匡胤喜形于色,于是写信劝降,许诺授予刘继元青州平卢军节度使,授予郭无为邢州安国军节度使。此外还有四十余道劝降诏书,赐予大将马峰以下,许诺授予藩镇。

郭无为折服于大宋的糖衣炮弹之下,于是劝刘继元投降。从此开始,郭无为黑化为“精宋分子”,沦为大宋的高级间谍。

一个“邢州安国军节度使”就把北汉宰相兼枢密使拿捏地死死的?郭无为是我军成功打入敌军内部的地下工作者,这是毫无异议的盖棺定论,人们更多争论的是他何时成为地下党的。

有人说他一开始就是,还牵强附会地说早在郭无为投奔郭威的时候,就与赵匡胤相识且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从那时起,赵匡胤就立志当中原天子,而郭无为也是从那时起就秘密潜伏在河东太原,终于在若干年后上演了一出精彩绝伦的无间道……

闭眼撕黄历——瞎扯。

根据现有史料的分析,郭无为与赵匡胤的接触应该不会是在投奔郭威时那么早,也不会是如今兵临城下的一封劝降书那么晚,而应该是两者之间的某个时间点,最有可能的应该是郭无为得到刘承钧重用的这个时间区间内,也就是说刚刚近两年的事。

我们同样可以根据间接证据来分析:

大宋与北汉之间早就有非官方的秘密沟通渠道,比如“界上谍者”,刘承钧曾卖惨说自己割据河东只是“盖惧汉氏之不血食也”,成功打动赵匡胤,并换来“开尔一路以为生”的君子协议。

赵匡胤曾向北汉定向输送了一个高级间谍,史籍写作“惠璘”,投送手法类似于“周瑜打黄盖”的苦肉计,惠璘的官方身份是大宋殿前指挥使,“负罪潜逃”,到北汉投诚。这个时间节点应该是郭无为得到重用之后。老谋深算的郭无为一眼看穿大宋的诡计,然而他却佯作不知,配合演戏,主动帮惠璘打掩护,提拔其为供奉官。

我们可以大胆猜测,郭无为此时就已经有了向化归顺之意,主动通过惠璘这个秘密渠道与大宋暗通款曲。

刘承钧死后,大宋大举北伐之际,惠璘携带大量机密情报向大宋潜逃,不料中途被北汉巡逻兵截获,送回太原。而负责审理这桩间谍大案的正式权臣郭无为。不出所料,郭无为以冤假错案论处,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释之不问)。

但惠璘人赃并获,岂是一句“误会”能够轻松化解的?参与抓捕惠璘的一位叫李超的官员不满郭无为的审理,准备越级上报,发某博某音啥的,把事搞大。郭无为在朝廷中密布眼线,提前得到了消息,于是将惠璘和李超一起灭口。

惠璘应该一直没能把情报传回大宋,唯一的一次人肉投送还被抓了现行,所以大宋应该还不知道郭无为已经被我方“赤化”。既然劝降诏书可以送到郭无为手中,那么郭无为也就可以借机向赵匡胤喊话,只需一句“惠璘”,大宋便可感受到郭无为长久以来的诚意。

于是在《宋史》的记载中,说郭无为从此刻开始有了归顺之意(自是始有贰志,劝继元纳款,继元不从)。实际上不是郭无为从此刻开始有,而是大宋从此刻才知道他有。

郭无为将包括自己在内的四十余道诏书藏匿起来,只献上了给刘继元的那一道诏书,然后力劝刘继元接受劝降。

刘继元刚刚坐上皇帝龙椅,还没捂热,就贬为节度使了?他当然不高兴,于是断然拒绝了劝降,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契丹爸爸身上。

辽国名将耶律挞烈指挥着数万契丹铁骑,利用骑兵的机动优势,千里奔袭,驰援太原。

太原城池坚固,自五代以来数次遭遇围攻,无论是朱温还是柴荣,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功而返。如今,李继勋等人围攻月余,久攻不下,陷入僵持,而此时又有数万契丹铁骑加入战斗,形势对宋军极为不利。在左右权衡之后,主帅李继勋下令撤退,保存实力。

北汉借机反扑,大掠晋、绛二州。

赵匡胤的初征太原就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