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好莱坞受到了反垄断法的制裁,还有电视的普及导致的观众分流,以及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和法国新浪潮电影兴起和冲击,陷入了长期的低迷之中。
然后,就是大名鼎鼎的反叛、抗议、反文化、反传统的崇尚极致个人主义的嬉皮士运动。
一大批新的“嬉皮士”导演在七十年代逐渐地冒了出来,科波拉、斯皮尔伯格、乔治·卢卡斯、伍迪·艾伦、马丁·斯科塞斯、伊斯特伍德……他们对过去的那种“社会塑造大叙事”的类型电影从形式到主题进行了反思,逐渐变成了今天的好莱坞。
所谓的社会塑造大叙事,就是指拍电影时候的关注角度。
比如拍一部战争片,用“社会塑造大叙事”的角度来拍,就是一群在大后方喝着茶跳着舞开着会的军事家们,对着军事地图一顿地讨论、分析,展现出他们决策于千里之外的高瞻远瞩和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英雄气概。
然后,他们定下战略计划。
战争开始。
这个过程不必拍得太细节,因为前线的士兵都是工具,都是后方军事家们挥斥方遒的棋子。只要后方军事战术设计得当,前线战场就可以成功。
连大名鼎鼎的军事传记《巴顿将军》都是这种拍法。
后来就不一样了,开始关注小人物了,变得个人主义了。在战争片里,没人再去关心后方大人物的英明决策了,而是关注前线浴血奋战的籍籍无名的小人物,他们才是付出了鲜活的生命赢取了战争胜利的最大牺牲品,最有名的代表作当数《拯救大兵瑞恩》。
几十年过去了,时代变了。
现在好莱坞渐渐抬头的思潮是女权主义、黑人主义……老一代的导演们除了“变节”的斯皮尔伯格,剩下的那几位基本都被边缘化了。
这其中也包括乔治·卢卡斯。
他其实想拍接着拍《星球大战》的续集,他连剧本大纲都写好了,那是一个原子世界、微观世界,所有原力在宏观世界的表现都是微观世界的内在掌控。
也就是说,过去6部星战电影的所有剧情,表面看来是主角们在根据个人意志在决定做还是不做,可实际上都是微观世界早就决定好的。
微观世界在掌控宏观世界,包括伟大的星战英雄们的思想。
英雄不是英雄,他们都是牵线木偶,是天底下最可怜的荣誉光环下的牺牲品。
这会具有很深刻的文化检讨和社会反思意义,是反文化反传统反英雄主义的超级叛逆精神,是典型的嬉皮士精神。
可是,这会把“星球大战”这个美好故事彻底淹没,会严重地伤害影迷感情。
乔治·卢卡斯都运作好几年了,想趁着现在还不算太老,还有精力工作,想把他原创的“星球大战”这个故事拍完。
然而,他做不到!
时代已经变了。
现在的好莱坞越来越政治正确,越来越商业化。
乔治·卢卡斯拍不出自己想拍的电影,就多次萌生过要把卢卡斯影业彻底卖掉的念头。
不过,这并不是一个很容易的决定。
过去这几个月,紫微星环球多次表示想要买下卢卡斯影业。乔治·卢卡斯动心过,却从没有表态过。
这次周大老板亲自过来了,即便是乔治·卢卡斯也不好意思太过拿捏。
好在周不器没有为难他,只跟他谈电影。
说到了《星球大战》续集的时候,乔治·卢卡斯明显是充满了期待。但这种事情周不器不可能答应,他可没兴趣帮助这个犹太老头圆梦去把他的星战故事讲圆满。
归根结底,“星战”是个品牌,是个大ip,是赚钱的工具。
如果是周不器的一个原创故事,那他肯定会想办法把这个故事顺着自己的心意讲完,别人喜不喜欢、能不能赚钱都无所谓,这是他的故事,这是他的梦。他不需要去讨好任何人。
可“星战”就不一样了,这又不是他的故事他的梦,也不是郭鹏飞、陈东、孟厚坤、薛姨妈、石婧琳、孙莞然这些人的梦。
抛弃这个故事的哲学性和思想性,老老实实去市场上赚大钱,不香吗?
好莱坞的基础是赚钱,在赚钱的基础上再去追求情怀。
也许是紫微星环球投资美剧《权力的游戏》这件事传开了,让业内人士都以为周大老板是个人傻钱多喜欢追求情怀的傻帽资本家,以至于乔治·卢卡斯产生了某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周不器才不接受这一套。
只在科技改革这件事情上大做文章。
工业光魔的双目3d技术很先进,可这还不够。如果紫微星环球收购了卢卡斯影业,那么依靠着一个强大的产业集团,卢卡斯影业还可以在结构光3d技术上有所突破,把更先进的技术理念带到好莱坞!
乔治·卢卡斯对这件事也很感兴趣。
甚至沈向阳说过几天他会去一趟以色列,会去参与收购一家研究3d及计算机视觉领域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