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人在南宋,我与蒙古争天下 第513章 原来大宋是钟表的先驱者?

几十年不能升迁,有人干到老死还是九品八品,现在赵与芮让他们五年一升,如果没有实职,但工资待遇一样升。

这样大部份人到退休时,可以拿到正六品的工资了。

再次起身后,所有人都眼巴巴看着皇帝。

皇帝突然对他们这么好,肯定有事情啊。

“我朝现在,如何计时,古人又是如何计时?”赵与芮这时问。

计时的事,主要由保章正周鹤、挈壶正林友恩两人管,下面还带着几个学生,比如测验官、记注官、刻择官,甚至还有押更,鸡唱都是,后面几个一般都是吏,也有从九品的官,比较少见。

赖文俊看了眼周鹤两人。

两人不约而同往前一步。

“回陛下。”周鹤年纪大点,资格老点,便先道:“古人最早,用铜壶滴漏--”

周鹤先给皇帝科普古代计时方法。

最早用滴漏,接着又用烧香计时,古代经常说一柱香时间,就是用香计时,但不是竖着烧,古代计时将香横放,上面再放上连有钢珠的绳子,钢珠和钢珠之间就代表着时间。

比如是两个钢珠五分钟,三个钢珠十分钟,当然,这边是假设,具体时间按各朝各代各种计算也不同。

当然,这一般是指普通百姓家中,身为皇朝中枢,通常就比较高级了。

早些年东汉张衡制造了漏水转浑天仪,他是有明确历史记载的世界上第一架用水力发动的天文仪器。仪器通过转动机械,把浑象和漏壶结合起来,以漏壶流水控制浑象,使它与天球同步转动,以显示星空的周日视运动。漏水转浑天仪还有一个附属机构即瑞轮冥菜,由传动装置和浑象相连,实现机械日历功能。

这玩意一天正好转一周,在那时是算是相当精准的,然后到北宋时,元祜三年(1088)苏颂和韩公廉等创制水运仪象台,已运用了擒纵机构,更加高级了。

水运仪象台是集天文观测、天文演示和报时系统为一体的大型自动化天文仪器,当时也标志着中国古代天文仪器制造史上的高峰,被誉为是世界上的最早的天文钟。

除此之外,还有日晷,刻漏等各种计时方法。

因为水运仪象台比较大,通常也只有在皇朝在枢才有,那么在其他地方,就可以用日晷,刻漏等计时。

其中日晷比较早出现,就是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计时,日晷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垂直地穿过圆盘中心,起着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针又叫“表”;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这样,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

晷面两面都有刻度,分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每个时辰又等分为“时初”、“时正”,这正好是一日24小时,也算比较先进了。

日晷不但能显示一天之内的时刻,还能显示节气和月份。当然它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笨重而且看不到阳光的时候不能用,比如阴天和晚上。

而临安太史局现在,主要有用两种方式,即有北宋传下来的水运仪象台,又有日晷,因为日晷阴天和晚上不能用么,所以必须配备水运仪象台。

不过挈壶正林友恩说,这两玩意都有点阵旧了,朝廷也一直没拔款重建,有时候还会用到刻漏。

这两玩意都用了有几十年,估计也该退休了。

赵与芮听了大感兴趣:“走,带朕去看看。”

这是他登基以来第一次到太史局,没关系,以前太忙,天天忙着斗蒙古,现在算是有时间干点别的事。

太史局衙门也不大,就在丽正门进来西边,他和都进奏院一样,是少数几个能在皇城内的衙门。

就在水运仪象台比较重比较大,不好搬迁,而且必须要放在皇城内,才能显示皇帝威仪。

赵与芮到现场一看也比较震惊啊,这玩意是北宋发明的,肯定也是代用了古人的智慧,整个水运仪象台高达十二米,宽七米,用铜和木为主要材料,呈方形,一共分为三层。

最下层包括报时装置和全台的动力机构等。设有向南打开的大门,门里装置有五层木阁,木阁后面是机械传动系统。

赵与芮专门看了下,非常先进啊,用水力驱动,而且有机械传动方式,看到这玩意,谁再说两宋科技不发达,朕要打他脸。

这可是北宋时就发明的机械,赵与芮仔细端详了下,自己火器局也好,匠作局也好,很多工匠可能也是从这里学到的东西。

他转身问科技司唐正:“朕的匠作局和火器局,是不是有熟悉这水运仪象台的?”

唐正道:“回陛下,那许厉的父亲当年就参与了这台水运仪象台的制作,他对机械和水力运用相当熟悉。”

“朕就说嘛。”赵与芮原本以为大宋的科技是在自己带动下起来的,其实大宋也有很多相关的专家,只是以前没有得到重视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