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定梁夫子之后,孟遐就去询问了报名的时间,要到正月二十一。
如今这才正月十一,还有十日。孟知行便继续按部就班的自学。
也不知是因为今年立春比较早,还是因为苍梧县地理位置比较靠南,连续几日大太阳之后,突然就热了起来。
孟知行之前从京城带过来的衣裳,全都是厚袄子,这几日穿起来,就是不站在太阳下,也感觉有些热了。
想着过几日就要去上私塾了,总不能穿着这袄子去。孟知行便让孟遐带他去买两身衣裳。
孟遐有些歉意,他没注意到孟知行没有薄一点的衣服穿,赶快带他去了布行。
拿着布料回来,依旧是请邻居阿婆做。
孟遐说,邻居阿婆收钱公道合理,缝补针角也密。不仅比直接去店里买成衣便宜,质量也更好。
因为要量体裁衣,这次孟知行也跟着去了阿婆家,见到了人。
阿婆头发都全白了,但身子骨很硬朗,眼睛明亮,手也稳当。知道孟知行着急穿,直接开口说,次日便可以先来取走一套。后面的两套,则等第五日再来取。
孟知行看阿婆行云流水的动作,心中有些遗憾,他想学这手艺。
上辈子因为需要赚积分活下去,只要有学习资源,他什么都学,估计是养成了习惯,他对自己不会的技艺,都很感兴趣。
不过,在这古代想学别人的手艺,可不容易。
孟知行只能暂且遗憾作罢。
转眼便到了正月二十一。
等面摊上朝食那阵忙完之后,孟遐便带他去了梁秀才家。
梁秀才年岁不到四十,人长得有些黑瘦刻薄,说起话来却十分随和,只简单问了几句,便同意收下孟知行,让次日过去拜师即可。
说是次日去拜师,其实就是让去交“学费”。
苍梧县文化兴盛,几乎人人识字,县里乡下,到处都是私塾。
但可能正是因为私塾多,可以选择的面广,加上书院模式的影响,师生观念反而没那么强,私塾的学生流动性非常之大。
很多学子可能在一个私塾读个半年,不满意,就会直接换家私塾。
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些年,除了给束脩银子,其余礼节,大多便都直接省了。
因为两大书院招生时间是六月,私塾也从六月隔开,划分为了类似现代的两个学期。自然束脩也是明码标价的收两次。
梁秀才这里的束脩是半年二两银子。
孟遐回去买了红纸,包了二两碎银。
想着毕竟是孟知行第一次进学,为了讨个好彩头,又备了六礼。芹菜、龙眼干、莲子、红枣、红豆,都是去外面买的,至于肉干,年前家中腌制风干了一些,就没买。
次日,再次到了梁秀才家,没有孟知行想象中的任何拜师仪式。
梁秀才收下银子和六礼后,直接给了孟知行一根竹签,说了需要带的东西和学习休沐的时间,便让他们离开了。
那竹签上面写着丁十一号。
孟知行猜测可能是报名的编号。
翌日。
孟知行按照平日里的起床时间自然醒来。
洗漱过后,到灶房吃了刁叔给他准备好的朝食,便提着孟遐昨日刚给他做好的书箱,出了门。
从他们住的地方,到梁秀才办私塾的地方,一路上全都是宽敞的大道,这阵路上行人也已经很多了,孟知行觉得自己一个人去很安全,但孟遐还是担心。
但这阵面摊上又是最忙的时候,孟遐根本走不开,只说让他等一阵,再送他去。
孟知行就是不想麻烦他,才选择提前一点走的。好说歹说,孟遐终于同意,让他自己一个人去。
刁叔又戴着面具出来,说要送他。
孟知行没法拒绝,只能一起出发。
刁叔帮他提着书箱,看着路边擦肩而过的学子道:“这书箱提起来可能还是有些重,等我回去按照那个人的给你做一个。”
孟知行回头去看,那人背上的书箱,也觉得背着会轻很多,便直接开口感谢:“那就麻烦刁叔了。”
没一会儿,两人就到了梁家私塾,刁叔把书箱递给了他,见他进去了才转身离开。
梁家私塾就开在梁家宅子的旁边,私塾门口有个小厮,接过孟知行手里的竹签,便给他指了路。
孟知行按照那小厮的指示走进去,发现这私塾因该是单独设计建的。
因为它不像正常这个时代的房屋建造,没有正房厢房之类的。
就直接是一间房子,配一个小院。像田字格一样,复制粘贴了四个,整齐排列在一起。
前面并排的两个小院门口,分别挂着甲和乙两块牌子。
从正中穿过,后面两个院子挂着丙和丁。
孟知行走进挂着丁字的小院。
院中安安静静的,看着没人。
“咦,你是新来的吗?”孟知行正准备进屋,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