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钱自掏腰包买粮赈灾的地步!看来童党这伙人是想在青州称王称霸啊,赵知州如果斗不过他们,岂不是代表着太子和梁隐相,就要失去对青州的掌控权了…
想到方才亲眼看见童贯踢打身穿绯色官袍的朝廷命官,想到李世民如今岌岌可危的处境,想到梁隐相的殷殷嘱托,他立刻就决定要马上回宫把情况禀告官家,于是端起茶水一饮而尽,起身就带着其他几人告辞了。临走前,他还悄悄告诉李世民:户部拨给青州的欠饷已经在路上了,其他的再熬一熬,一定要坚持住,朝廷肯定会帮他解决困难的。
李世民站在署衙外,心满意足看着这几个太监扬鞭远去的背影,有了他们回去添油加醋地传话,可比自己一个人写奏章告状的效果好多了。
眼下事情总算一步步走上正轨了:朝廷既然允许青州练骑兵,自然会拨付军饷,自己就不用操心经费问题了;刘泌昌那伙人想来也蹦哒不了多久了…
如今,只盼着无忌他们能平安把粮食运来青州了。他抬首静静望着飘了几朵闲云的天空,负手安静想着心事,秋日的夕阳落进他的眼里,铺上了一层璀璨温润的光华。
不知过了多久,李世民终于想完事情,立刻又记起了赵佶赐下的那卷《太宗兵法》,便转身往署衙走去,他想看看,赵氏皇族究竞是怎么总结自己用兵之道的。不过与此同时,他心头又升起了一丝疑虑:大宋要真能学到我打仗的精髓,就算不能威服四海,至少也能打败北边那群蛮夷一统中原吧?
李世民回到署衙后,先整理措辞写了一封感谢皇恩的奏章,还没来及打开匣子呢,消失了一个下午的刘泌昌就带着童贯过来了。
对方笑容可掬地邀请他一起去酒楼用膳,还把姿态放得很低地哀求他能带上那卷《太宗兵法》。刚才童贯在众人面前羞辱李世民不成、又反被官家那道圣旨狠狠打了脸,按他的性子,本该是马上拂袖而去想法子来报复的,但他在知使署衙里思来想去,终究还是舍不得走。
从他假冒军功手握兵权的那一日起,就希望自己成为一代名将,成为种家父子那种被将士们拥戴敬仰的将领,在史书上留下军功赫赫的威名。
可对半路出家并不懂行军打仗之法的他来说,这是一件比登天还难的事。
所以,他无时无刻不期盼着能得到那卷供奉在皇家宗庙中的《太宗兵法》一一
大唐的江山,天可汗的称号,可都是唐太宗亲自领兵打出来的啊,可见他的用兵之道是何其的精妙绝伦!只要他能拿到这部兵法精髓用心研习,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一定能跃而成为当世第一名将,到时,什么“种家军”、“呼家军”、辽国人、西夏人,在他面前不都得乖乖俯首帖耳?燕云十六州,在他面前也不是手到擒来之事!
那样的场景,会是何等千秋万载名垂青史的辉煌荣耀时刻啊,他做梦都想达成这样的成就,而这卷让他魂牵梦萦的兵法,眼下已经出了皇室宗庙,来到青州了!正因为这样,他才愿意主动低头来找李世民握手言和,还让刘泌昌暗示对方:只要他愿意把这卷兵法借给自己抄摹一份,他甚至可以不再计较李世民今日对自己所有的不敬。
这种事关“尊严"的让步,对大宋最高军事长官童太尉来说,也算得上是生平第一回了,可惜对李世民来说,这种交换条件简直如同儿戏。
所以李世民提出了另一个交换条件:只要他们答应立刻把青州的粮价压到80文一斗,自己就愿意把这卷兵法借给童太尉观摩几天。
然而面对他的这个要求,一开始还声称“要用太宗兵法造福大宋万民"的童贯却立刻就拒绝了,还说如今北方到处的粮价都在飞涨,就算他身为朝廷的太尉,也无权强行命令那些粮商降价一一
摆明了,他就是不肯承认青州粮价是他们在背后操纵的。
既然谈不拢,李世民也没心思再跟这伙人虚以委蛇,立马就拒绝了他们的邀请。
等二人离开后,李世民把那个精美绝伦的匣子放到了案桌上,饶有兴致地取出那卷带着岁月痕迹的《太宗兵法》轻轻翻开,只见第一页写着一一
朕每计之,必有成算,为君者受命于天,当运筹帷幄于千里之外:在外将领,仍受君命;内臣监军,可防兵变;临阵授图,无往不利…(1)
李世民一脸不敢置信地忙把书页阖上,先举目去远眺的夕阳洗了洗眼睛一一
战机往往稍纵即逝,君王身在千里之外,竟要求将领必须听命于他?!临阵授图又是个什么鬼?他又收回目光,重新翻开这卷兵法的扉页细细看,确实是写着《太宗兵法》没错啊。
可他敢保证,自己绝不可能用这种乱斗乾坤的兵法去打仗!难道,这些大宋朝的士大夫不但喜欢造谣他霸占弟媳,还喜欢暗中抹黑他的军事能力?
正在他翻来翻去百思不得其解之时,脑中突然哗地闪过一道灵光:
这大宋朝的第二个皇帝赵光义,庙号不也叫太宗吗?哦,看来赵氏皇族之所以会把这卷兵法供奉在宗庙,供的并不是兵法本身,而是写兵法的宋太宗啊。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