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大清话事人 第534章 三级教育体系和新文官制度

当然,

更多的是为了快速扫盲。

规定不包伙食。

但李郁授意教育大臣吴敖,每所学校另拨伙食银500两,对实在吃不上饭的学子免费提供窝头咸菜。

对外说法是,学校从教师自己的伙食银里抠出来的。

……

吴廷需要给初级学校拨出大量经费,给中级学校拨少量经费。

高级学校不需要西拨一分钱经费。

甚至还会有盈余。

毕竟50两一年的学费堪称吓人,还有那动则1两起步的各科教材。

……

李郁如此设计,是为了制造门槛。

他不希望天下人都去考“科举”,穷经皓首,蹉跎一生。

坑就那么多。

不如在一开始,就绝了天下人的念想,丢下“四书五经”,将目光投向其他地方。

穷文富武。

所谓书生入门,不过一杆秃笔、一摞破书、一卷草纸,寒舍之内、苦苦煎熬、油尽灯枯。

何必呢!何必呢!

李郁可以断定,随着工商业的大发展,所有能够进入中级学校的学生,都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大型工厂、大型矿山需要他们的加入。

他们将是职业教育的果实。

未来的帝国需要类似的大量中产,作为工商业主和普通百姓之间的缓冲带。

……

改革石破天惊,直接打破了原先体系。

一时间街头巷尾热议。

热度之高,甚至超过了西线的战事。

毕竟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毕竟大部分人的想法是:西南打仗,关我江南鸟事?

许多书生嚎啕大哭,伤心欲绝。

他们一大把年龄要去籍贯所在的县城,和一帮蓬头稚子一起学识字?

有辱斯文,有辱斯文啊。

张榜之后,

各地都多了一些水中冤魂、梁上孤魂,他们死不瞑目,无奈地被时代车轮碾压的随身碎骨。

……

深谙人性的陛下,留出了后门。

恩荫

大臣军团校尉、巡抚级别,每年皆可推荐1人入学,一路直升。

署长级别,每2年可推荐1人。

所推荐之人,可以是自家子弟,可以是幕僚亲信。

但是,依旧必须读完课程,不可省略学时。

此举一出,

吴廷欢欣鼓舞,高呼陛下圣明。

陛下也没忘了那些巨商,钦定的200多名巨商家族亦有恩荫。

他们的子侄可以进入海军士官学校,服役5年后,部分人可进入海军部,间接从武官转文官。

一时间,

海军士官学校人满为患。

不需要暗示,海军部就多收了一二百万两捐助。因为陛下亲自兼任海军大臣,底下经办的人一点不担心,收的坦然。

……

总之,李郁又向前迈出了一小步。

教育是根本!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 。请牢记。 如今,在财政极度紧张的情况下,他能够挤出200多万两搞体系教育殊为不易。

时机选择的很好,规则也很完美。

阻力相对最小。

文官、军队、工商业主都没有意见。只有部分旧文人恨意满满。

……

但无所谓,南方的旧文人已经掀不起一丝风浪。

从一开始,李郁压根就没想让他们上船,一群在水里挣扎的人满不满意,并不重要。

你们不喜欢寡人,寡人也很讨厌你们。

皇帝又不是金元宝,怎么可能人人喜爱呢。

寡人没杀你们,不是心软,只是不希望给处于萌芽期的新朝注入无故嗜杀的基因,破坏规则罢了。

元气大伤的残余南方士绅群体已经不构成明面上的威胁,最多捣鼓点没有实际意义的小动作。

而北方士绅,建制完整。

李郁准备用一种世人怎么也意料不到的方式,去狠狠地伤害他们,让他们痛不欲生,自然消亡。

……

教育大臣吴敖忙的飞起,他需要尽快构建起完整的三级学校体系。

要选校舍

要聘教师

要督促县衙将陛下的恩情传达到乡村招生

能干就多干。

吴敖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从他当初力推“廉价药“就看的出来。

所以,

他能被陛下重用一点也不奇怪。

本质上,陛下是一个“理想的现实主义者”,有仁慈,但不泛滥。有理想,但不激进。

笑笑生曾经曰过:

理想很美好,但世上的绝大部分理想一钱不值,相反荒诞可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