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顽贼 第三百二十二章 半天

尽管只有四万百姓旳西宁府人口突然暴涨到近十二万,但刘老爷根本不觉得这算个事儿,非常轻松。</br></br> 刘老爷觉得只要他家二儿子活着从南边回来,绝境就过去了。</br></br> 剩下的充其量就是危险,而且危险也跟西宁这些人口没关系,只是指侄子承运还在南边没回来。</br></br> 人多是好事,没粮食算什么,帅府有如此兵马,还怕没粮食吃吗?</br></br> 就算在陕北赤地千里都有人顿顿不饿,更何况在西宁,粮食多的是。</br></br> 所以刘老爷一点都没把这些事放在心上,万万不可因这些小事干扰到狮子目前的主要任务,选妃。</br></br> 刘向禹在西宁城办了点公务,安排流民按部就班的在西宁以西趁还没上冻开垦土地,顺便让人给八角城的陈师文送了点口粮与农具。</br></br> 随后便把政务交给几个学生,喊上两个亲随带了点口粮,骑马往东走了。</br></br> 刘老爷要去的地方,是西宁以东二百里古鄯千户所马场附近的川口,那有个二里小城,从前名叫古鄯堡,如今是朝廷的巴暖三川营驻地,有官军一千零四十,领军将领为守备。</br></br> 不过刘向禹到那去,并不为了找那里的营兵,而是去附近拜访一个人, 西宁的东李土司,李天俞。</br></br> 李土司祖宅的东伯府内, 伴着哒哒的马蹄声, 李天俞在方圆百步的马场上意气风发。</br></br> 这里被称作东伯府, 是因为李土司祖上出过一位会宁伯,尽管后来爵位被削, 于河湟一带人们仍这么称呼李氏。</br></br> 他策马沿马道飞驰,扯满了弓,羽箭接二连三地钉在马场正中的木芯草靶上, 人形草靶被扎得缓缓摇晃。</br></br> 每当有羽箭擦着草人扎到对面马道的松软土地上,等李天俞驰过时,便会在马背快速俯身用弓梢和弓弦将箭绞着挑起,再将其射到箭靶上。</br></br> 直到马场外有人隔着木门喊道:“达达,川口进了个带印的大官人。”</br></br> 李天俞缓缓勒马, 被仆役打断兴致面露不虞:“带印大官人?”</br></br> 附近十几个庄堡俱为李土司家所有, 家家户户沾亲带故相互熟识, 平日里根本不会进外人, 即使有人来拜访,也该先投名帖约定时间,哪有这样冒失前来的。</br></br> 马场外又传来一声禀报:“西边来的。”</br></br> 李天俞闻言释然,面上疑惑尽解, 西边来的就对了, 西宁那帮反贼最是不守规矩。</br></br> 他轻笑一声, 没有下马打算, 道:“那就请进家庙,等着……这人多大岁数?”</br></br> 据他所知, 西边来的人确实没有规矩,那官袍补子可能穿在人身上,也可能穿上马身上, 而且他们都不喜欢佩戴官印, 佩戴官印也没用啊。</br></br> 那军兵一个个桀骜不驯,就连西宁卫、镇海营、伏羌堡的老兵都被刘承祖带着染上了这毛病,认人不认印。</br></br> 李天俞可没少吃这亏, 如今他这西宁卫指挥使, 对西宁卫的旗军已经没有调动权利了, 人们只认刘承祖那张脸。</br></br> 所以在河湟谷地行走,挂个刘贼的官印就很奇怪, 那是个装饰品。</br></br> 在西宁以西, 认人不认印,挂不挂印没有区别。</br></br> 在西宁以东,人不认这印,挂不挂印也没有区别。</br></br> “男的,年近四旬,看着挺儒雅……”门外仆役艰难描述,实在想不出啥词儿了,最后笃定道:“总拿个烟斗!”</br></br> 听见烟斗这个特征,李天俞心里便咚地一声,知道是刘向禹来了,直接翻身下马快步过去:“请进书房等着,去看着钟点,一刻之后我就过去。”</br></br> 尽管知道是刘向禹,李天俞依然得让人等着,没别的原因,他知道刘向禹是来干嘛的:要粮。</br></br> 如今西宁涌入大量蒙古俘虏、降民不是秘密,人口暴涨之下不论什么办法也不能解决粮食缺口。</br></br> 可就在两个月前,朝廷陈兵兰州,李天俞刚给朝廷交了一千五百石秋粮的土司税,这会刘向禹来找他要粮,李天俞有,但不想给、又没办法不给,所以必须让刘向禹等等。</br></br> 靠一点等待,稍稍降低他的期待。</br></br> 毕竟能少给一点算一点。</br></br> 刘老爷一点都不着急,这趟他势在必得,进了东伯府,听说要让他进书房等着, 笑眯眯应下:“老夫两日都过来了, 不差这一会。”</br></br> 随后便跟着仆役进书房端坐,还有闲情逸致站在窗边看向东伯府的亭台楼阁,这座土司府比他给儿子修的元帅府看上去更有审美。</br></br> 而在与书房间隔百余步的后堂内室里,李天俞张开手臂站在一面铜镜之前,婢女往来走动,一件件衣物便穿在身上。</br></br> 这面铜镜是李天俞的宝贝,是一面汉代的透光镜,不同于近时铸镜使用的翻砂法铸镜,采用古老且成本高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