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顽贼 第五百一十二章 用武之地

东天山以北,北庭故地。 </br></br> 刘承祖牵着马,弯腰捧出一把泥土,在掌心攥碎了。 </br></br> 天山军在三月底自哈密启程,经巴里坤前往委鲁母,也就是乌鲁木齐,抵达时已是五月。 </br></br> 巴图尔珲台吉有他自己的事情要忙,刘承祖也一样有属于他自己的使命要做,第一件事就是修建驿站。 </br></br> 从哈密到乌鲁木齐,沿东天山以北的河谷向西,有整整一千五百里路程,这条路将会是卫拉特金路,同时也是天山军的生命线。 </br></br> 因此刘承祖打算在这条路上建立十五座驿站和四座城,分别为北庭、穆垒、巴里坤、和尹州城。 </br></br> 不过那只是长远计划,眼下刘承祖的精力都放在如何让士兵安稳渡过一个冬季上。 </br></br> 这里自汉代以来就被开垦屯田,到如今时过境迁,是数百年没有汉人定居的化外之地,古老的城墙早已崩塌,展现在刘承祖眼前的庭州只剩片片残桓断壁。 </br></br> 好在万事开头难,刘承宗率军迁入青海,已经给元帅府兵将打下了基础,这一次他们做了更多的准备工作,在北庭城址修出一座座砖窑,建起地窝子是得心应手。 </br></br> 周日强的建筑工地热火朝天。 </br></br> 从青海到北庭,这个传统文官受尽了劳顿之苦,最开始每天吃的是炒面,后来换成了糌粑,进了巴里坤以后既不吃糌粑也不吃炒面,吃的是蒙古炒米。 </br></br> 一路上把周日强吃出了恐惧心理,现在见着这些元帅府特色主食就干呕。 </br></br> 刘承祖对此见怪不怪,人说到底是一种讲究才能的动物,有才能的人,可能会走一时背字,但只要活着,就算在天翻地覆的动荡年代,也终究比大多数过的好。 </br></br> 周日强就是个没过过苦日子的人,即便从知宁州变成刘承宗的青海宣慰使同知,过了一段穷日子,但那也谈不上吃苦。 </br></br> 在普通士兵身上,完全不会出现周日强这种对食物产生干呕的症状……当然这并不是说刘承宗给士兵准备这种饭菜就没问题了。 </br></br> 实际上据刘承祖所知,在刘承宗以前,没人把这些东西当主食,它是人们远行时的零嘴,也是军队里的应急军粮。 </br></br> 唯独到了刘承宗手里,他们的军队时时刻刻都在应急,人们必须习惯以这种军粮维生。 </br></br> 刘承祖领兵,本来就是个非常事多的人,率领的天山军,军官又都经过新城书院的学习培训,属于武学生,要求也很严格。 </br></br> 他们行军速度比正常快,多出来的时间都用在勘察地形、绘图定计上,整支军队早就做足了吃苦受累的准备,毕竟全军七千二百人,每个人都得了刘承宗的许诺。 </br></br> 戍边短则三年、长则五年,只要活着回去,士兵升百总;军官升三级,授予从三品至从五品的散阶。 </br></br> 不打仗五年升三级,对任何人来说,这样鸡犬升天的承诺,都足够让人为之全力以赴了。 </br></br> 实际上对他们来说,最大的风险并不是自己在天山客死他乡,而是担心戍边的这几年,刘承宗别被朝廷给灭了……那就没人给他们兑现承诺了。 </br></br> 周日强就不一样了,刘承宗没给他承诺,实际上他也不需要刘承宗拿出什么承诺来诱惑,他自己就给自己把鸡血打满了。 </br></br> 自从收复哈密,周日强就用精神上对自己的激励克服了生理上的不适,一路上干劲十足,尽管路上什么都没说,但刘承祖知道,这个叔叔辈的儒生满脑都是开疆辟土的兴奋。 </br></br> 人还没走到庭州,他就拟定了一套从烧砖、打井、规划道路、修建地窝开始,直到建造水车、灌既田地、开荒养地等一系列用于从无到有建立据点的章程。 </br></br> 周日强甚至在跟巴图尔珲台吉畅谈数个昼夜之后,给卫拉特拿出一套蒙古版本的中央集权,连反对者的去处都找好了,哪儿都不去,都派到他这来,开水渠、修城墙。 </br></br> 巴图尔珲台吉对周日强很是敬重,从善如流,这会正召集卫拉特贵族宣告他的新政呢。 </br></br> 很快,刘承祖在北庭的地窝子刚刚修好,跟着巴图尔珲台吉去准噶尔部的戴道子就回来了。 </br></br> 眼下的北庭还没有那么寒冷,人们虽然修好了地窝子,但天山军依旧住在外面的军营内,戴道子一路找到刘承祖的将军毡帐,二话不说就让人往里面搬运文书。 </br></br> 好几箱文书。 </br></br> 面对刘承祖的不解,戴道子倒是一点都不意外,解释道:“大帅叫咱过来,不就是笼络卫拉特、侦知西北情报嘛,这都是卫拉特历年来与东西南北邻居交战的文书。” </br></br> 说罢,戴道子苦恼地摇摇头道:“本以为抄一遍就行,谁知道他们的文书有各种言语,许多战报都要向亲历战事的老人询问,部中老人说话我也听不懂,麻烦死了。” </br></br> 刘承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