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佗忍不住对袁耀问道:</br>“既然行医天下救不了百姓,公子可知有什么办法能救百姓?”</br>“办法嘛,自然是有的。”</br>袁耀嘴角微翘,露出了笑容。</br>袁耀就知道,自己能拿捏住华佗。</br>想要让人为自己所用,就得投其所好,和医生对症下药是一个道理。</br>就比如十常侍贪财,只需对其重金贿赂,便可平步青云。</br>董卓和吕布都是好色之徒,王允施美人计,就能让二人反目。</br>华佗不贪财也不好色,可他一样有自己坚持的东西。</br>华佗的信念,就是以医术普救万民。</br>袁耀抓住这一点,想要留住华佗就好办了。</br>他笑着对华佗道:</br>“行医很难救百姓,传授医术却可以。</br>先生可寻一大城,在城中圈出一大片区域,开一座专门传授医术的学院。</br>让天下有志于行医的学子,全部来到学院之中,把你的一身医术传授给他们。”</br>“先生传授了医术之后,再让他们行医天下。</br>如此一来,世间岂不是多了数百、数千个华佗?</br>先生每月可救百人,这些行走天下的学子们,每月却可救数万甚至数十万人。</br>天下百姓之疾苦,岂不彻底因此而改变了?”</br>袁公子说得对啊!</br>听了袁耀之言,华佗顿时如醍醐灌顶。</br>华佗对袁耀描绘的美好未来心生向往,可仔细一想之后,却又皱起了眉头。</br>“公子所说的办法好是好。</br>可惜...老夫做不到啊。</br>建立医道学院,需要太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老夫根本没有这个能力。</br>更何况...</br>天下城池皆有主,又有哪路诸侯,会同意老夫在城中圈一片地出来呢?”</br>听了华佗之言,袁耀知道这老头已经彻底被自己忽悠住了。</br>他微笑着对华佗说道:</br>“如果元化先生不嫌弃,袁耀愿意出资出人。</br>在金陵圈出一大片区域,为先生建一座医道学院。</br>这样一来,先生就可源源不断的培养医道人才。</br>先生救治天下百姓的理想,也可以实现了。”</br>“公子您...真的愿意帮我?”</br>袁耀真诚地看着华佗道:</br>“元化先生的理想,也是我袁耀的理想。</br>我们理念相合,性情相投,我自然愿意帮助先生。”</br>“若果真如此,公子对华佗便有再造之恩!”</br>在华佗心中,若能实现心中理想,救治天下百姓,就算是死也值了。</br>袁耀能助他建立医道学院,这等大恩,甚至要超过救命之恩。</br>华佗当即对袁耀施礼道:</br>“公子大恩,华佗无以为报。</br>愿投到公子麾下,为公子大业尽绵薄之力。”</br>华佗能拿得出手的东西,也就是他的一身医术。</br>除了用医术来报答袁耀,华佗也想不出其他的办法了。</br>袁耀闻言大喜,一把抓住了华佗的手,说道:</br>“能得元化先生相辅,是我之幸,也是天下百姓之幸!</br>我愿与先生一同努力,弘扬医术,解天下万民疾苦!”</br>弘扬医术,袁耀可不是说说而已。</br>天下诸侯,估计没有人会比袁耀更重视医术了。</br>华佗刚刚投效袁耀,袁耀当天就在秣陵城南圈出一大片土地,命令步骘在此建造医道学院。</br>对于医道学院,袁耀是相当重视。</br>要人给人,要钱给钱,并且派人将此事传遍江东,招募医道学子。</br>袁耀与华佗商议过后,将医道学院命名为‘仁心学院’。</br>取医者仁心,妙手回春,悬壶济世之意。</br>凡是经过考核,进入仁心学院的学子,每月都可领取三千钱的补助,以资助他们在学院内学习医术。</br>袁耀在城南圈出的面积很大,想要彻底建成学院,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br>一个月后,正好是华佗考核第一批学子的日子。</br>待考核过后,这些学子们直接就可以进入仁心学院精研医术了。</br>袁耀让人在学院外建立一座小医馆,命名为‘仁心医馆’,作为华佗坐堂行医的地点。</br>待仁心学院建立起来之后,华佗每月也会抽出五天的时间,在仁心医馆内为百姓治疗疾病。</br>最近这几日,袁耀只要有空,就会前往仁心医馆,跟华佗探讨仁心学院的建设方案。</br>两人在仁心医馆二楼摆好茶水,相对而饮,楼下突然传来一阵喧闹之声。</br>袁耀心中好奇,循着窗户向外望去。</br>只见四个身穿白衣的男子,抬着一架木椅在路上行进。</br>这木椅就像是一顶轿子,有两个木杆支撑,只不过把轿子换成了椅子。</br>四个男子每人抬起木杆一侧,正好把木椅支撑起来。</br>在木椅之上,坐着一个身穿白色布袍,外披鹤氅、手执藜杖、鹤发童颜的老者。</br>周围有不少百姓在旁围观,甚至有人跪伏在地,对木椅上的老者跪拜。</br>袁耀对侍立在身旁的步骘问道:</br>“子山,你可知这是何人?”</br>步骘对袁耀施礼道:</br>“启禀主公,此人名为于吉,擅以符水之术救人性命。</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