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刚在想,袁耀公子的志向究竟是什么。</br>是扶汉,还是取汉而代之?</br>袁术、袁耀父子立国大陈,袁术更是公然将玉玺据为己有。</br>他们父子所图为何,以元直的聪明才智,不会看不出吧?”</br>徐庶平静道:</br>“天下大乱,汉室倾颓。</br>连大汉天子都被曹操掌控于股掌之中,不得自由。</br>大汉江山,还能有什么希望?</br>天下诸侯争霸,真心为了辅佐天子重整汉室的,又有几人?</br>既然汉不可扶,追随明主再造乾坤,也未尝不可。”</br>诸葛亮闻言摇了摇头,笑道:</br>“元直啊元直,这就是我与袁耀公子理念不同的地方。</br>以袁家的势力和袁耀公子的才能,只要他一心扶汉,是有能力拯救大汉的。”</br>“可是他却没有这么做...</br>袁氏四世三公,世受皇恩。</br>而袁术、袁耀父子不思报恩,反而想要窃据大汉江山。</br>元直,你觉得这是他们父子身为大汉臣子,当为之事吗?”</br>徐庶道:</br>“汉已病入膏肓,积重难返。</br>吾主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天下万民。</br>我家主公说了,天下非汉之天下,非刘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br>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天下百姓!</br>仅凭这一点,主公就值得我徐庶誓死追随!”</br>“对了,主公还给你写了一封信。</br>信中说了什么,吾亦不清楚。</br>孔明如何抉择,还请看了信再决定吧。”</br>诸葛亮从徐庶手中接过信件,将信展开。</br>这封信所用的纸张柔软细腻,与寻常的竹帛完全不同。</br>不得不说,聚源商会能够富甲天下还是有道理的,商会出品的东西实在太好了。</br>【孔明先生,幸会幸会。</br>在下大陈袁耀,想必先生也听过我的名号吧?</br>今日给先生写信,目的只有一个。</br>我想邀请先生出山,来我大陈,与我共图大业。</br>我知道先生腹有良策,胸藏十万甲兵。</br>若能得先生辅佐,我必对先生以国士相待,拜先生为我大陈尚书令。</br>在先生的辅助之下,我大陈定能以最快的速度终结乱世,还天下百姓一个朗朗乾坤。</br>这也是先生想要看到的吧?】</br>袁耀所说之言,确实是诸葛亮生平所愿。</br>而且袁耀这封信言辞恳切,诚意十足,诸葛亮竟有几分心动。</br>只可惜…袁耀并不是刘姓后人,不可能成为光武传人。</br>他要是姓刘,那该有多好啊!</br>不过…袁耀为什么如此笃定自己的才能?</br>难道当真如徐元直所说,袁耀天生就有辨别人才的本领?</br>诸葛亮继续往下看,只见信上写道:</br>【我知道先生绝非寻常之人,寻常之理,也无法说动先生。</br>以先生的性格,心中当存有自己的理念,这不是我靠语言可以改变的。</br>所以耀写这封信,也不确定能不能说动先生来投。</br>以耀之猜测,先生收到我的信之后,大概会有两个反应。</br>第一个反应,便是被我一统天下,缔造一代盛世的志向所打动。</br>毕竟以先生之聪明,自然能够想清楚,乱世天下,受苦的还是百姓。</br>乱世持续的时间越长,百姓所受的苦难越重。</br>先生若以百姓为念,江山幸甚、百姓幸甚、耀幸甚!</br>要会亲自出城迎接先生,对先生推心置腹。</br>你我主臣二人,必然能够青史留名,为后人所赞颂。】</br>诸葛亮看到这,脸上竟浮现出一丝神往之色。</br>而后马上便回过神来。</br>他心中感叹道,袁耀这招募人才的手段,当真厉害!</br>这已经是诸葛亮看信以来,第二次对袁耀产生了投效之心。</br>如果不是自己意志坚定,如果自己没有肩负隐龙使命…</br>现在已经被袁耀给说动了。</br>怪不得元直这样的义士,会心甘情愿为袁耀效死。</br>袁耀有这种吸引人才的能力,又有四世三公的袁家为底蕴…</br>他麾下的人才阵容,将是何等恐怖!</br>就算刘备身为隐龙选定的光武传人,有整个隐龙的人才辅佐刘备,恐怕也比不上袁耀。</br>甚至连袁耀一半的阵容都比不上…</br>刘备先天不足,比袁耀差的太多了。</br>刘备在人才方面的不足,诸葛亮在短时间内也无法帮刘备补全。</br>他唯一的办法,就是把自己一个人当成多个人来用。</br>能自己做的事,尽量都帮刘备做好,以弥补刘备人才的不足。</br>当然了,这样做的后果就是诸葛亮必须要事必躬亲。</br>年轻的时候还好,诸葛亮还能撑住。</br>若是年岁大一些之后,还把重担压在自己身上,那么必然会因此而损耗寿元。</br>可是诸葛亮也没别的选择,暂且这样打算吧。</br>如果一切顺利,隐龙在十年左右的时间,就可以辅佐刘备一统天下。</br>以诸葛亮的精力,撑上个十年没什么问题。</br>想辅佐光武传人一统天下,有两个前提条件。</br>第一是给光武传人打下一片基业,作为光武传人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