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中记载,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在外,“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将自己的妻儿交付给了好友赵衰,没想到,自己如今竟然也被“托妻献子”了一把。
不过……
崔婴细细摩挲着手中的短匕,暗自思索了片刻,突然意识到:投奔董卓,对于如今无依无靠的兄妹二人而言,或许的确是最好的选择。
*
首先。
与在经过后世以《三国演义》为首的各种文学作品编排拉踩后、大众朴素的认知观里不同:真实历史上的董卓并非全然是一个才能平庸、作恶多端且贪财好色、欲壑难填的丑角形象。
至少,少年时期的董卓绝对不是。
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
一诺千金重。
由战国至两汉,任侠之风都颇为盛行。
据《后汉书·董卓传》记载,董卓出身凉州,年轻时颇喜爱行侠乡里,性格豪放、不拘小节、仗义疏财、善于交际。
比如,他曾深入羌族地区,与多位羌族首领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即便后来归乡务农,仍有羌人不远千里前来拜访,董卓则慷慨地宰杀耕牛宴请他们,令羌人深为感动,他们回到部落后,联合赠送了董卓上千头牲畜,以表达对他的敬意和感激。
即便抛开这些少年时的侠客小故事不谈,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权力的膨胀最终走上了权谋和暴政之路的董卓,对于始终忠心追随自己的凉州旧部,也依旧十分的亲近与信赖。
由此可见,董卓其人也并非是一味的暴虐跋扈,至少,在他的世界观里,对于亲信与外人的区分是清晰而明确的。
其次。
就是崔婴终于记起了另一件事。
延熹六年,及冠不久的董卓于陇西郡官府内担任都尉,负责地方治安,颇有威名。
当时,胡人经常骚扰边境,劫掠百姓,凉州刺史征辟董卓为从事,董卓领兵大破胡人,斩获千计。并州刺史听说他的勇武之后,也对他极为看重,将他荐入朝廷公府。
而这个对董卓有着举荐之恩的时任并州刺史,正是崔婴的便宜外祖父段颎。
所以,于董卓而言,无论是从以短匕作为信物的家将统领处算起的妻、子相托,还是从段颎处算起的故人之后,如今的崔婴都绝对是能被他划入自己人行列、保一世荣华富贵的存在。
至于……如今去投奔董卓的话,等到八年后的初平二年董卓被杀身亡后,对董卓旧日亲信的清算会不会波及到崔婴?
啧,崔婴自然是要在那之前就早早借势为自己安排后路以保全自身的啊。
甚至于,在决定要去投奔董卓之前,崔婴就已经想好了来日里全身而退的方法——
东汉末自桓、灵二帝以来,宦官乱政,权势极度膨胀,就连在后世被人戏称为“留香荀令”的荀彧也曾因家族忌惮当时权势显赫的宦官,而被迫娶了宦官唐衡的女儿。
可纵使这桩婚姻来得如此屈辱,在当时引起了非常多针对于荀氏的非议与讥讽,唐衡倒台去世之后,荀家也未曾让荀彧休弃他的妻子。唐氏一生与荀彧相敬如宾,生下了包括荀俣、荀诜、荀顗、荀玄和荀粲在内的多位荀氏子弟。
不得不承认,作为当世大族,颍川荀氏如此行事,的确是颇有君子之风。
而君子,可以欺之以方。
崔婴想,既然荀氏都能接受一个宦官之女做儿媳,那么她这个权臣的区区故友之女,应该就更不在话下了……吧?
*
此刻已经将自己的未来安排得明明白白的崔婴心情极好,看向一直认真注视着自己一言不发的段佑,难得笑弯了眉眼,道:“阿兄,明日我们便启程,往冀州的下曲阳县去。”
是的,冀州。
光和七年三月,黄巾起义爆发。
六月,朝廷罢免北中郎将卢植后,改拜董卓为东中郎将,接管冀州战区事务。
董卓直接放弃了围攻张角据守的广宗县,转而率主力北上攻打张宝据守的下曲阳县,可惜围攻两月余不克。
崔婴伸手从面前的火堆中捡出一根燃了半截的木棍,在地上画出了一幅简易的地图——
作为在黄巾之乱中极具存在感的下曲阳县,崔婴曾经特意去查过,位于河北省晋州市,而自己如今身处的泰山郡盖县则大概坐落于山东省沂源县境内,两地相距四百公里左右。
正常来说,一个五六岁的孩子一个小时大概能走2到4公里,崔婴拥有成年人的心智、段佑有天生神力加成,每日赶个五六小时的路不成问题。
四百公里,不过半个月的时间就能赶到,便是算上山高林密、遇水搭桥,将时间翻上一倍,也仅仅需要花费月余。
如今正值六月末,只要能赶在八月初朝廷令左中郎将皇甫嵩北上冀州、董卓被罢免至廷尉受审前与之会和,在往后这百余年的三国乱世里,已经被崔婴安排得明明白白的安稳余生就唾手可得。
随意扔掉手中的小木棍,拍拍手,崔婴看向仍旧目光炯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