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从大国机长开始! 第132章 且活且珍惜

陈冰冰见自己不但帮不上忙。

反而还耽误了不少时间。

完全就是在帮倒忙。

所以又愧疚又紧张。

满脸愧色,喃喃自语道,“我,我怎么这么没用啊,怎么连,连传声筒都当不了。”

不过这其实怪不着她。

哪怕她的英语说的再好,但是遇到类似‘pa-pa’和‘Mada’之类的专业术语,也是一头雾水。

这就像说了一辈子汉语的人。

有几个能听得懂‘天王盖地方,宝塔镇河妖’,‘野鸡闷头钻,哪能上天王山!’之类的土匪黑话?

其实专业术语也可以理解为该行业的‘黑话’。

所以别说陈冰冰一个夏国人了。

就算说着一口地道伦敦腔的英伦‘贵族老爷’坐在陆轻舟的旁边,恐怕一时半会儿也搞不懂‘Mada’这个单词的具体含义。

各行各业都有独属于自己的‘黑话’(专业术语)。

民航业也一样。

而且民航圈的专业术语更深奥,已经衍生出了其他含义了。

所以只有深耕圈子里的专业人员才能理解。

而蓝星民航圈的专业术语,几乎都是用英语来表达。

也就是说。

各国飞行员与飞行员之间,飞行员与空管之间,除了使用各国母语交流,在需要使用专业术语的时候,全都是使用英语单词。

因为民航行业的专业术语,几乎都是英语单词。

不过这些‘英语单词’,又不是普通的英式英语、美式英语,或者咖喱味英语。

而是让普通人听起来一头雾水的行业‘黑话’。

从某种程度来说。

已经算是一门独立的语言了。

早在1951年,国际民用航空组织(CAO)就曾提议将英语作为专业术语,运用于‘国际航空无线电话通信’。

也就是提议把英语单纯作为专业术语在国际民航业推广使用。

不过因为当时的国际环境属于两极,而不是一家独大。

所以CAO的提议就被长时间搁置。

一直到2001年。

美国已经一家独大10来年了。

CAO才最终确定,将英语定位国际民航运输业的标准语言。

CAO之所以选择英语作为标准语言,表面原因是使用英语的国家和人数最多。

但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美国当时是蓝星一霸。

不但在军事和政治层面可以碾压其他国家。

就连各行各业几乎都是美国为主导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以及附庸犹太人说了算。

尤其是民航航空业。

英语国家(美国)已经主导了民用干线飞机和支线飞机的设计和制造,以及相关的大部分业务。

也就是已经主导和垄断了相关行业了。

既然整个行业都是人家说了算,专业术语自然也要用人家的母语了。

所以各国飞行员、乘务员,以及空中管制在接受学习和培训的时候,都要学会用英语沟通,以及英语式的专业术语。

至于为什么要求相关从业人员使用相同语音的核心原因,还是因为飞行安全。

因为沟通不畅是很多空难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截止到2024年。

国际民航业一共有300来个专业术语。

这300来个专业术语是需要每一名从业人员都熟练掌握。

比如说‘COp’是‘清楚,明白’的意思。

‘Over’是‘通话完毕’,用于结束一次通话并等待对方回应。

‘OUt’也是‘完毕’的意思,但是是用于表示自己说完了但是不需要对方回复。

‘ApprOaCh’是‘即将进场’。

‘Stadb’是‘请稍候’,‘ROer’&bp;则是‘收到消息’。

至于大名鼎鼎的‘7700’、‘7600’、‘7500’,更是因为各种空难电影让众人熟知。

相较于这些专业术语。

‘Mada’绝对是让所有业内人员头皮发麻的存在。

不管是飞行员还是空中管制,只要接收到‘Mada’信号之后,一定会如临大敌,甚至必须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因为‘Mada’是最高等级的救援信号。

任何航班只要发出‘Mada’,就意味着这架飞机上已经发生或者即将发生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

人命关天。

能不紧急吗?

就比如说山航SC8857航班。

副驾驶突发疾病。

经专业的医护人员诊断后,副驾驶可能是突发急性阑尾炎,也有可能是感染寄生虫。

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

如果耽误治疗都有可能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