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 第430章 429蒸包

第430章 429蒸包

“你去的时候不是带松子回来了吗?你大伯怎么还给?现在肉这么金贵,你大伯还往这寄。唉,你大伯那边怎么样?”张桂芳一边收拾着东西,一边唠叨着。

“我去的时候,那边还好。我看看信里怎么说。”包袱里塞了一封信,压在了松子下面,唐植桐拿出信仔细看了起来。

报喜不报忧,不仅仅是孩子对父母,也存在于部分亲戚之间。

唐文邦没有像王静文奶奶那边的亲戚那样诉苦、哭穷,在信里说家里一切都好。

家里种的白菜快收了,加上唐植桐送过去的鱼、黄豆,和哥俩打到的野猪,虽然定量不是很足,但今年能过个好年,让唐植桐不要惦记。

香肠是用小野猪的肉做的,嫩,松子是自己上山摘的,虽然都不多,但别嫌弃。

最后才在信里问家里是否都好。

唐植桐捡能说的跟张桂芳说了一下,将信塞进了口袋,扔到空间里。

可不能让家里知道自己进山浪了一圈,还扛了头野猪回来,否则又该担心了。

吃过晚饭,唐植桐点着蜡烛在书桌前给大伯回信。

虽然是托侄子的同事带山货,但唐文邦也留个心眼,在信里说了有多少香肠、松子。

唐植桐没有称,拿在手上重量差不多,何况他是信任张金波、孔一勤的。

在回信里自然说道分量不差,并说家里一切都好,切勿挂念,等过年的时候自己再去看您老人家一类的话。

接下来的几天,日子过的平平淡淡。

唐植桐照常去上学,捎带着送妹妹们上学。

接放学的活暂时由小王同学接手,因为唐植桐要去“买柴”。

哪怕冬天来临,由于小两口都上班,只有晚上取暖时点上,烧的并不算多。

一天一车柴,加上之前囤下的,唐植桐觉得能够两个月烧的,再往家“买”几次,就可以暂时收手了。

码完柴吃完饭,唐植桐收拾一下,拿上手电筒就往玉器厂跑。

手电筒是小王同学的“嫁妆”,虎头牌,用两节电池,尾部有个能拉出来的铁环,拴在腰间很方便。

之所以拿手电筒,是因为现在天黑的早,玉器厂那边不给开灯。

虽然是废料,但毕竟在厂内,刚开始去捡边角料的时候,唐植桐给看门大爷塞了一盒烟。

看门的大爷乐呵呵的收了,无非就是给开個门、关个门的事。

玉器厂的原料和半成品都在仓库,有人24小时看守,他压根不怕唐植桐偷盗。

人老成精,虽然是这么想,但看门大爷还是拿着唐植桐的一盒烟,去给仓管递了两颗,省的他多嘴多舌多生事端。

唐植桐则静静的蹲在废料边上,用手电筒挨个检查,碰到好的就攥手里,扔空间。

现在就这条件,没有强光手电,只能用这种手电凑合着。

若不是怕被玉器厂发现,唐植桐都想着把这废料都薅走,回家慢慢挑,但显然不能这么做,只能速战速决,因为现在的电池不是很耐用。

除了这两件事,唐植桐还在上课的时候画了两副打皮神器的图纸。

作为一个居家男人,唐植桐以前没少干家务,打皮神器他很中意土瑞的一个品牌,抄国外的,一点都不心疼。

唐植桐中意这个牌子,并不是因为刀口有多锋利,而是因为优良的人体工学设计,怎么用怎么得劲。

这个牌子的刀具,虽然宣传的很牛叉,但实际使用效果也就那样,只是人家将众多工具集成到一起,便于携带罢了。

打皮器的刀口其实也就那样,仔细看还嚯嚯丫丫的。

可话又说回来,打个皮的事,又没有多少硬物,对刀口的要求比菜刀都低。

唐植桐相信以现有的工业基础,国内能做出这种刀片。

至于用什么材料、怎么把刀片安装上、能不能有市场、怎么实现量产等问题,唐植桐主打一个不管不问,这不是一个小老百姓需要操心的问题。

这几天,唐植桐陆续收到了邵剑林、姜新文、郝立梅的回信。

无一例外,三位培训时的同学上来先是对唐植桐读大学表达了祝贺。

接下来当然是叙旧,然后说了各自的推广进度,倒倒苦水。

除了邵剑林以外,其他二位都顺带着请求考核的时候让唐植桐高抬贵手。

至于什么暗箱操作,信里当然不能明说,只说有机会带唐植桐游览一下当地的自然风光云云。

邵剑林的信到的最晚,是个包裹,11月7号才到。

这位大哥也更实在,对待唐植桐也不同,千里迢迢的给他寄来了葡萄干。

唐植桐是中午吃饭的时候去邮局取的。

作为邮电学院,部里照顾很周到,不仅在宿舍内按了电话,学校临街房还有个邮局,收寄个信件啥的都很方便。

唐植桐借用邮局的剪刀将包裹剪开,出了门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