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不自量力
“据末将观察,碎叶城虽然并无防御之能,但占地极大,仿长安而建,长宽约八九里地。西域无数商贾与旅客来往其间,位置很重要。
突骑施派人在那里收商税,并不驻军。”
大军沿着热海南岸骑马行进,封常清对方重勇介绍自己在碎叶城的见闻。和想象之中的情况颇有一些不同。
突骑施是游牧部落,并无管理大城的经验,更别提重建城池了。他们的优势就是游牧而居,居无定所,机动性非常强。
麾下的牧民与牲畜,基本上就是主要的财富。游牧经济与农耕经济,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思路。
只有打破农耕民族的固有思维,才能更好的理解突骑施人的想法。
对于碎叶城和周边河流交汇的地方,突骑施是用来放牧和收过路商税的。所以农耕技术的极度落后,与贸易文明的相对发达,看上去很荒谬,却又十分符合突骑施人生存状态。
而农耕文明往往要在农耕技术非常发达的时候,才会衍生出相对发达的商业。
不能理解这些,就无法正确的处置游牧民族的需求,无法跟他们打交道。
“封参军博闻强记,此番得胜,你为大功。”
方重勇勉励封常清说道,这一位对于地图测绘,侦查敌情,收集山川人文信息,非常在行。
苍凉古朴而壮丽。
突厥人立誓时,指此圣山之名为信,称其为天帝之所居。
方重勇喊了一句,用马鞭指着前方某个山丘说道。
方重勇忽然想起这一茬来,疑惑问道。
封常清侃侃而谈说道。
据末将所知,除了黑黄二姓外,突厥人还有白姓,红姓等,对应阴阳五行。这些所谓的姓,也是突厥将不同地方的人捏合起来的方法之一。”
“何老虎,你带着尖兵打头冲,把那些伏兵给做了。就在前方左手边的山丘上。”
此刻他们右手边的大湖,有一阵阵微风吹来,令人心旷神怡。大湖上波光粼粼,视野的尽头,是一片暗青色夹杂着白色的山体,高耸且层峦叠嶂。
“关于这件事,节帅可说到点子上了。
当前的十姓可汗既然已经跟唐军翻脸了,那么在南线设伏,也只是按正常军事逻辑办事而已,无甚稀奇。
热海南线秋冬有河水汇入其中,而北线却没有,自然是行军的首要通道。
否则就无法得到各部的效忠。突骑施目前有黄黑二姓,他们是来自于分裂的突厥。
这些伏兵想都不用想,就是突骑施招募来的“仆从军”,连马匹都没有装备。被当做炮灰,前来试探唐军强度的。
大唐每次册封十姓可汗,都要在碎叶河以北的大山前,让新任可汗对天起誓。
“碎叶城残破太久,大军在此无法自持。开元中,唐军在这里建了一座佛寺,名为大云寺,至今仍在,香火不息。
不过末将也只是道听途说,并未亲眼所见。突骑施之牙帐,也不在碎叶城内,而随水草而居,就在碎叶河畔某处。要寻找的话,还得询问当地人才行。”
“对了,十姓可汗必须在碎叶镇这里,是不是因为碎叶附近有突厥圣山?”
二人骑着马走在队伍前面,一边走一边聊。很快,前方就有斥候回转过来,对着方重勇抱拳行礼禀告道:“节帅,前方半山腰有伏兵!”
不过嘛,这种小套路,在唐军精兵面前还不够看。
风景确实美,但不能当饭吃,盐水湖断绝了本地大部分的生机。方重勇在心中暗暗惋惜。
被弄死了也不心疼,还方便推脱责任!
“得令!”
何昌期大吼了一句,从封常清手里接过令旗,朝本部人马而去。
等何昌期离开后,方重勇这才继续下令道:“跳荡兵准备出发,披皮甲在后,跟在何老虎的前队后面,交替掩杀。刀盾兵披重甲,结圆阵,固守待命。除此以外的,全军弓弩上弦,准备战斗,轻装不得着甲。”
接到军令之后,一字长蛇的行军队伍开始结阵,有条不紊,丝毫不显慌乱。
方重勇从封常清手里接过一个单筒的“望远镜”,眯着一只眼,用另外一只看向望远镜,眺望远方。
唐军编制里面,士卒,兵戈,盔甲,弓弩,器械,马匹,这些都是分开编制的,很多都是临战再配发。比如说步兵可以骑马,到交战地点后再下马步战。也可以跟随步兵队伍行进作战,非常灵活。
不同的情况,装备的兵器与战马也会不一样。
士卒们身上的盔甲,也是根据实际需要而改变,而不是一套装备就粘在某个士卒身上,永远都不换。除了横刀与弓箭外,其他军械都是官方所属,不是士卒的私产。若是私下将其变卖,被发现后直接斩立决。
能搞明白什么状况用什么装备的将领,就已经是唐军中普通水准之上了。
临阵的战术都有标准操作,而怎么发挥在于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