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白献上。
但高家却是坚决反对,一不相信大秦真的会来攻打大理,二即便大秦真的来了,也要誓死抗争到底,不想归顺对方。
而这里面的猫腻显而易见,若大理国降了,段家做为皇室,依照大宋开国时的规矩,基本不失富贵,照样封王,甚至也会像南越钱家一样,不耽误进朝做官,掌握权利,泽被子孙。
但高家就不行了,高家掌的是大理相国之位,大理若在,那么权倾朝野,说一不二,可大理倘若不在了,大秦又认得他是谁?又怎会买他的账?
到时候也不可能叫高家之人再任什么相国,给不给官都是两说,这种结果高家无法接受。
毕竟做为大理真正的掌权家族、土皇帝,一旦失去权力,那么接踵而来的必然是数百年的因果反噬。
高家承受不起这反噬,家族兴衰重于一切,所以绝对不想投降。
而整座大理国,有九成都控制在高家手中,朝堂军内,几乎都是高家人说了算。
虽然段和誉武艺通天,但那只是个人武力,其一方面本来就无心政事,无心皇位,另一方面也确实无论在朝堂军里,还是民间,他都没有什么威望。
其实一切都是他自己选择的。
段和誉是武痴,生平以来只忠于武道,其他一切身份地位等等东西,在他眼中都不值一提。
他年轻时候游历大宋,在江南盘桓良久,不但结识了两位好友金兰结义,更是遇到了红颜知己,杭州四大武道世家王家的女儿,就是萧敏的表姨王若初,萧敏母亲同是出身杭州四大武道世家,与王若初是表姐妹。
段和誉根本不想再回大理,什么皇位权势,哪里有在大宋江南逍遥自在,风景秀美无双,自由自在不羁,那劳什子皇位本就是个傀儡,有什么好接的?
可是大理段氏经过几场内乱,皇室人丁稀薄,就是保定帝段正明其实也是接的堂兄之位,而段正明无子,再传给弟弟段正淳,到了段正淳这里只有段和誉这一个儿子。
可以说大理段氏近宗,那时就只段和誉一人了,他想接这个皇位也得接,不想接这个皇位也得接,已经不是由他说了算的。
当时段正淳派不少人往江南找他,段和誉百般无奈,最后只得违了本心,回去大理,同时将王若初一起带走。
后来段和誉即位,因为高家为权臣的同时还为后族,王若初做不得皇后,只好为妃,不过皇后高氏一直无所出,王若初却生了段思嫣和段易长,所以地位并不差于高氏,高家对此倒没奈何,谁让自家的皇后没生个一儿半女出来。
段和誉不在乎皇位,也不在乎大理国归属,反正在朝上军中也说了不算,他一天天被高家人在朝堂吵得心烦,居然就在不久之前直接弃了皇位,跑去苍山下洱海边的皇家寺庙出家去了。
这是大理皇室的传统,大理崇佛,历代皇帝不少都在年纪大时退位出家,但那些基本都是六十岁开外的时候,段和誉如今不过五十几岁,还没到六十,竟然直接就剃度了。
段和誉醉心武艺,烦倦世事,此番弃皇位而走,并没有给家中留下太多的交待。
而他不比前几任大理皇帝子嗣稀薄,倒与道君皇帝相仿,儿女众多,也早便立下太子之位,正是长子易长。
本来哪怕他不交待,也应该段易长顺位登基,可谁知道他一遁入空门,家中却乱了起来。
因为他不在朝内,竟没人主持太子登基的事情,高家皇后无所出,高家便也不着急此事,竟然就这样耽搁下去,可这一耽搁不要紧,段易长的一众兄弟却都心思活泛了起来,想要和他争夺皇位。
有的兄弟竟然投靠高家,只为获得对方支持,许诺只要能够登基,什么事情都不去管,全凭高家做主。
段易长见状不由傻眼,这么下去他能不能当得了皇帝先不说,倘若真被哪个兄弟抢去了龙椅,说不得自家还会有性命之忧。
他和旁人不同,若当不上皇帝,那可就变成了“前太子”,而那当上皇帝的兄弟能容下别人,却是万万不可能容下他的。
段易长无奈之下,只好去苍山洱海边的崇圣寺找段和誉询问对策。
可谁知道段和誉根本就不见他,他没有办法回来,一时心乱如麻,不知如何才好。
就在此刻,段思嫣派人偷偷送过密信,言是高家已经定下计策,并无支持任何段氏子弟做皇帝的打算,而是要取而代之,只有这样,高家才能进退有据。
进一步若能抗住大秦攻击,则万事大吉,退一步,即便真的投降了,那高家这时为大理之主,大理之王,大秦便只能封高家,不会再封段家了。
段思嫣是段易长同胞姐姐,又是楚雄领主高量成的妻子,所以消息肯定不假,段易长自家也分析过,这是眼下对高家最有利的办法,绝不会错。
既然这样,那他可就更加危险了,高家为了能够顺利登上大理皇位,不出任何岔头,那么他这个太子必定难保性命,因为倘若高家做主降了大秦,大秦是封高家还是封他这个段家太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