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三国:袁家逆子,开局摔玉玺 第163章 儒先给主公讲一个小故事

袁术称王乃是大事。</br>在袁术筑坛称王之前,袁耀就与一众心腹谋臣们,推测过天下大势的变化。</br>按袁耀的估算,袁术称王的危害要比称帝小很多。</br>真正视袁术为大敌之人,唯有手握天子的曹操,和自诩汉室宗亲的刘备。</br>袁术称王,直接影响到了他们二人的政治利益。</br>其他诸侯,则都处在观望状态。</br>曹操大概率会兴兵来袭,而如何应对曹军,袁耀和谋臣们也仔细研究过。</br>袁耀的谋臣刘晔献上一策,让九公山黄巾假意与曹操结盟,而后趁势袭击曹操。</br>曹操猝不及防,在陈国大军与黄巾军的夹击之下,必然大败而归。</br>这个计策,可谓是稳妥之策,袁耀却并没有采纳。</br>九公山黄巾是袁耀的底牌,袁耀打算留到更重要的时机再用。</br>现在的形势,还没到非用黄巾不可的程度。</br>袁耀对李儒道:</br>“曹操来袭,我们确实早有准备。</br>可曹操大军当真要杀过来了,我又难免有些紧张。</br>曹操太强了,是我们前所未有的强敌。</br>更兼有刘备相辅,多了关羽、张飞两个举世无敌的绝世猛将。</br>我们...真的能赢吗?”</br>不止袁耀有压力,袁耀麾下张昭、张紘、步骘、虞翻、顾雍等谋臣,也对曹军来袭这件事十分紧张。</br>张昭、张紘两位老臣甚至还力主袁耀采取保守之策,用刘晔的计谋,集结黄巾之力共抗曹操。</br>唯有如此,方能稳胜。</br>李儒、周瑜、徐庶等人则不同意二张的意见。</br>他们更倾向于袁耀的判断,九公山黄巾军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需要在更关键的时机动用。</br>李儒摇着黑羽羽扇轻笑道:</br>“主公先不要想曹操大军压境这件事。</br>儒先给主公讲一个小故事。</br>主公听完这个小故事,或许会有所收获。”</br>“当年董公独霸京师之时,曹操对董公极尽谄媚之能事。</br>逐渐讨得董公欢心,成为了董公身边的红人。”</br>“不过曹操表面事董,暗地里却对董公心怀杀机。</br>他从司徒王允处借来宝刀一口,欲行那暗杀之事。”</br>“曹操去董公府上刺杀的时候,还真被他寻到一个良机。</br>曹操举刀便刺,却不料董公在铜镜之中看到了他的行踪。”</br>“董公回过头,问曹操的意图。</br>曹操只得跪伏在地,改刺杀为献刀,将王允那口宝刀献给了董公。”</br>袁耀知晓,这是曹操献刀的故事。</br>他在上一世的时候就有所耳闻。</br>袁耀对李儒问道:</br>“军师当时怎知曹操是刺杀董公,而不是献刀呢?”</br>“我当时也不知,只是想到有这种可能性。”</br>李儒笑道:</br>“我给董公出了一个主意。</br>让董公召曹操前来,宴请曹操,以酬曹操献刀之情。</br>若是曹操敢来,那便是献刀,董公则不必疑惑。</br>如果曹操不敢来,则必是刺杀无疑。”</br>“至于试探的结果,主公应该已经知晓了。</br>曹操并没有赴宴的胆略。</br>他跟普通人一样,会害怕,会胆怯,惧怕董公的报复。</br>甚至曹操面对董公翻身时,都没有拼死一战,舍生取义的勇气,只能改刺杀为献刀。”</br>“主公可曾想过,您面对曹操的大军会紧张,会迟疑,曹操也同样如此。</br>这一战,我们输不起,曹操也同样输不起。</br>而我军还有九公山黄巾这一退路,曹操则没有任何退路。</br>若是主公敌不过曹操,再聚集黄巾军,也能把曹操赶出大陈。</br>主公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又有何可惧呢?”</br>听了李儒之言,袁耀豁然开朗。</br>是啊,自己有什么可担心的?</br>现在的曹孟德,还不是上一世那个御极天下的魏武帝。</br>就算是上一世的曹操,也曾率败于吕布、张绣、周瑜、马超之手。</br>自己难道还比不上吕布、张绣等武人吗?</br>自己既然来到这个时代,就该勇往直前,无所畏惧!</br>曹操也好,刘备也罢,终究都会是自己的踏脚石!</br>自己正好趁此机会,来会一会这两位号称‘天下英雄谁敌手’的人物。</br>袁耀闻言当即便站起身来,对李儒道:</br>“先生之言,真乃金玉良言也!</br>现在该惧怕的不是我军,而是他曹操才对!</br>军师可有良策,助我击破曹贼?”</br>李儒微笑道:</br>“主公有多大的胆略,吾便有多少谋略。</br>破敌之策,已在我胸中,就待为主公破敌制胜。”</br>袁耀麾下文武皆振奋无比,同时起身道:</br>“吾等愿竭尽所能,助主公破敌制胜!”</br>“哈哈哈哈...好!”</br>袁耀大笑道:</br>“诸卿同心协力,何愁曹贼不破?</br>我现在就发兵,与曹贼一决雌雄!”</br>这次大战,对袁耀至关重要,随袁耀出征的文武,阵容也极为豪华。</br>随行的谋臣,有李儒、周瑜、徐庶、刘晔、蒋干、陆逊等人。</br>武将有童飞、太史慈、陈到、甘